在陕西农村,如果你曾遇到一位脸上皱纹纵横的老人,一定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农民,顶多也就是个村干部。
其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忠实,不仅是写出《白鹿原》等作品的著名作家,还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的西蒋村,他的求学之路,从一双流血的脚跟开始。
那时,陈忠实刚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本命年。为了继续自己的学业,他必须要离开家乡小镇,到三十里外的灞桥镇投考中学。
走在铺满沙石的国道上,陈忠实感到脚跟一阵刺痛,低下头一看,他脚下的旧布鞋已经磨破,磨到肉里,正往外渗着血丝。
陈忠实在疼痛和无助中,产生了"回去割草拾柴也未必不好"的想法。
可就在这时,一声火车的汽笛响彻云霄。第一次看见火车的陈忠实,陷入了长久的震惊: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
回家不是不可,读书不是不可,然而陈忠实却下定了决心:不能永远穿着没后底的破布鞋走路。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困难总比办法多,在陈忠实的一生中,这声汽笛应该被叫作"初心",而这双流血的脚跟便叫作"坚持"。
他用流血的脚跟走进了中学,也用流着血的脚跟走上了文学之路。
1962年,陈忠实高考惨败,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使陈忠实苦闷不已。最后,他选择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不过陈忠实就振作起来了,因为他的心中还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学梦。
他常常读书到夜里十二点,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教学工学,但他对书籍仍然是那么的如饥似渴。渐渐地,陈忠实不再满足于看别人的书,而是拿起笔开始创作。
1965年3月8日,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河》,在《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他的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忠实才真正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40岁那年,陈忠实调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1988年5月25日,37岁的路遥,已经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是继《人生》之后,路遥的又一力作。同在一个作协大院,陈忠实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压力。于是他裹着铺盖,蹲会农村祖屋写作。
他说:"不写出个名头,没脸回西安!"
陈忠实给省文联连发两封辞谢书,断了俗事牵连。他半生都在这片西北高坡上吃饭、睡觉、写作。祖屋更在白鹿原的北坡,从小吹着刺啦啦的西北风长大。寻根问祖,他想写一本关于白鹿原的鸿篇巨制。
陈忠实找来了一屋子的资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长安县志》,又把手里的《百年孤独》反复读了好几遍。光是打草稿和框架,就列了八个月。
歌德曾经说过:"灵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陈忠实享受孤独,也忍耐住了寂寞。在这里,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欲望都抛到了脑后,心中只剩下六个字:坐下来,赶紧写!
终于1992年12月25日,前后历时6年的艰苦笔耕,陈忠实终于完成了这部近50万字的《白鹿原》。2018年,《白鹿原》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那个时候,陈忠实已过了"知天命"的年岁,回忆那段不平常的经历,陈忠实无限唏嘘地写道:
"忍受寂寞吧!只能忍受,不忍受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忍受就是与自身的懒怠做斗争,一次一次狠下心把诱惑人的美事排开。"
这部作品曾让酝酿《丰乳肥臀》的莫言一时怔住,评论人宗城认为《白鹿原》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家族史小说,也由此树立起了属于陈忠实的文学王国。
2016年4月29日7点40左右,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4岁。其代表作《白鹿原》曾获得过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连环画、雕塑、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品。
在陈忠实的笔下,白嘉轩和鹿子霖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代表赫然跃然于纸上。
一个本分,一个钻营;一个正直,一个风流;一个顾全大局,一个贪图小利;一个以德报怨,一个睚疵必报;当然最后二人的结局也是泾渭分明。
一个虽然被打折了腰杆,却堂堂正正地活了许多年;另一个虽然毫发无伤,却疯疯癫癫地不得善终。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那富于生活的、散发着关中乡土气息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情深意切,相信已为所有此书读者所深深了解和感动。《白鹿原》,无关乎报应,不过是生活,真的生活。
当代作家雷达:"我从未象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白鹿原》以中国近代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纬,笔触所及,道尽了多少沧桑往事、民族秘辛。
这本书的魅力,也会跟陈忠实先生一样,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