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迟子建人生中的失去
“哪一个冬天会没有尽头 哪一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 ——迟子建
1964年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19岁便开始了文学创作,21岁时创作的《北极村童话》被《人民文学》决定留用时,父亲极为高兴,给她来信鼓励,信的末尾写道“家中想你,望你和领导商定来家一趟”。两个月后,她的父亲便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迟子建父亲
1997年,33岁的迟子建与自己的一生挚爱也是她的同学——黄世君重逢。黄世君时任担任塔河县县委书记,而迟子建也已经是一名知名作家,就在两人结婚当年,迟子建凭借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婚后,迟子建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伪满洲国》终于定稿,并在2000年出版。就在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一朵乌云慢慢想向她飘来。两年后,也就是2002年,一则关于丈夫车祸的噩耗让迟子建从幸福的巅峰坠落下来。从哈尔滨赶往故乡塔河的路上,黄世君遭遇车祸,离迟子建而去。这段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却成为了迟子建一生最美好的记忆。而这距离迟子建和丈夫一起送走她的公公仅隔了短短两个月。
迟子建与黄世君的结婚照
婚后,我往返于千里之遥的塔河和哈尔滨之间,一边写作,一边陪着丈夫。那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也激起我的创作热情,70万字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迟子建《你是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迟子建散文《雪山的长夜》
在央视《文学的故乡》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迟子建一直处于独居状态,但她小心的保存着和丈夫的点滴记忆。丈夫用过的剃须盒,两人吃过的最后一罐咸菜,两人喝过的酒杯,都完好无损的保存着。
后来,迟子建又失去了对她来说至关重要的亲人——姥姥。6岁那年,她被母亲留在了姥姥所在的北极村。虽然一种“被遗弃感”一直将她包围,但在北极村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写作风格来说却影响极深,她的生命和写作的根源就源自这片冰雪大地。
迟子建和姥姥
我感谢亲人、大自然和写作。这几年,是他们为我疗伤的。——迟子建散文《从山峦倒海洋》
迟子建多次提到她对亲人、大自然和写作的热爱。
迟子建
在迟子建失去丈夫后,她的母亲大病一场。姐姐妈妈和弟弟都关心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全身心投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写作中去,疲倦的时候,故乡的日落黄昏又治愈着她。在丈夫去世三周年祭日之际,她的小说也即将完稿。这部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的出生地北极村
在这之后,她又创作出了悲情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鼠疫为背景的《白雪乌鸦》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中都布满着死亡的气息,但同时她也热情的讴歌着小人物们身上向阳而生的韧劲和人性中的光辉。她的写作风格一直以来都像她自己想达到的目标那样“特别渴望着能把大题材用最日常的民间的立场来表达出来”。无论是伪满洲国的历史,还是大兴安岭游牧民族的兴衰史,无论多么宏大的题材,她都能举重若轻。
在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出镜的迟子建已经58岁了,但她依然保持着一颗如同少女般纯真的心。在雪野里随手扬雪的她,喜欢插花的她,出差时会给母亲买一件红羊毛衫的她,游走在街边小摊上的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很让人难以想象她的生活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惊涛海浪。她跨越了苦难,和亲人的死亡和解,在亲人的温暖中,在大自然的抚慰下,在持续不断的创作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
——迟子建散文《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里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但不可否认的是,苦难是文学的底色。人生不可避免的话题是死亡,文学无法绕开的主题也是死亡,也许正因为经历过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也让迟子建后期的作品多了一些凝重的底色。
命运无法改变,但可以像迟子建一样,从被爱和热爱中获得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