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来自河北省的滦河水这样流淌到天津 大滩属于哪个地区?

28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1 23:19:38    

水是天津发展的命脉,是人们幸福的源泉。

但是,上世纪70年代,天津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天津摆脱水源困境,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流入津门,这正是引滦入津工程。

今天,滦河的清流进入津门已整整40年,我们探访了位于河北省的滦河源头、潘家口水库、引滦工程隧洞……40年间,无数人默默守护着这片水域,他们的生活、工作与这条滋润天津人民的河流相互交融,成就了一座“流动的丰碑”。

滦河源头:

昔日的草场退化,今日的一泓清水

滦河源头


“你看,这水多清!”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千松坝林场内的滦河源头旁,千松坝林场副场长何树臣掬起一捧水如是说道。

在何树臣的记忆里,19年前他刚到这里工作时,滦河源头刚刚被划为自然保护区不久,彼时这里还远不是如今这样的满眼绿色、郁郁葱葱,而是一度过度放牧之下的草地退化。多年后在滦河源头捧起一泓清水,何树臣感慨万千。

时间回到1999年,彼时的滦河源头区域以畜牧业为主,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和生产活动,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遭到破坏,甚至还曾出现季节性断流。

“1999年春季滦河源治理前,滦河源头这几座山上,草地经常被牲畜啃食得露出一绺绺的地表泥土颜色,野生树木也只是三三两两地零星生长。”何树臣介绍道,“土地缺乏植被保护,自然而然地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沙化、草地退化现象不时出现。”

1999年春季,滦河源治理前的放牧情形


就在这一年,千松坝林场在滦河源自然保护区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何树臣还记得千松坝林场刚刚启动时的筚路蓝缕:“造林最初的那几年最是辛苦,我们带着树苗上山来,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午也顾不上下山吃饭,往往是身上揣着一包干粮,中午席地而坐啃上一点,再喝一点滦河源头的水。由于这个动作是趴在地上喝,我们当时还美其名曰‘喝点撅尾巴茶’呢。”

滦河源头今貌


何树臣说得轻松,但从无到有的大面积造林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海拔超过1500米的滦河源头紫外线十分强烈,不少护林员每年上山巡视时都要被晒得脱一层皮;保护区的深山里有大面积的无信号区,林场职工往往只能在“与世隔绝”中踽踽独行;保护区周边不时有人偷偷进来放牧,围绕林牧矛盾,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工作似乎一直不停歇……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滦河源头又重新“绿”了起来,而且绿得愈发夺目耀眼。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经过20多年光阴,曾经的小树苗终于形成茂林。时至今日,千松坝林场滦河源工程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0.7万亩。保护区内林地面积为892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草地面积为808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

何树臣


“坚守这一片林场,就像是养孩子一样,需要不断付出心血。以前,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的成活率尽可能高,如今则更多地考虑让它们生长得更科学,更能涵养水源。为了守护好滦河水源,我们会一直坚守下去。”何树臣说道。

山林得绿,群众得利

如今的千松坝林场作为滦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林郁郁葱葱,这自然离不开每个林业人员的付出。而造林之艰辛,也只有他们最有发言权。

韩玉龙在千松坝林场工作了约20年,他的皮肤呈现红黑色,笑起来眼角有着明显的纹路,这是林场工作人员普遍的外貌特征。

韩玉龙


在这边巡线两个小时,烈日下就能“晒掉一层皮”。但是,这样的辛苦和往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以前,这里的山很多都是光秃秃的,时常有风沙刮起,因为周边的牧民要依靠放牧生活,所以山间的草场逐渐被啃食,还会有牛羊到滦河这边饮水。”韩玉龙说道。

为了保护滦河水源地,这里开始大规模有序地种植树木,不允许牧民在此放牧。树木刚种植的时候,韩玉龙记得树高还不到膝盖的位置,林场的工作人员用的都是最基础的工具,铁锹挖土挖坑,然后再种上树苗,转年还有可能会有未成活的小树,就在不间断地继续种植。

烈日炎炎,即使带上遮阳帽也难以避免晒伤,中午,韩玉龙和同事们就简单的吃上几个烧饼、鸡蛋,算是解决了温饱。

早年的造林种植


就是在这样有些原始的环境下,林场一年一年被建设起来,如今,这里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即便已经取得成果,韩玉龙和林场的50余名工作人员依旧为了守护这里不停忙碌着,在近几年增加了摄像头这样科技手段的配合下,他们依旧需要定时巡护林场,早出晚归,防止有个别牧民在此放牧,以及预防森林火灾。

20年了,韩玉龙守护这里就像养大了自己的孩子,眼里充满着亲近与疼爱。

正所谓“山林得绿,群众得利”,滦河水源地的环境保住了,牧民们生活来源又如何解决呢?

“不理解,有争执”是曾经的常态,但是如今,牧民们很多家庭都开起农家院,利用起了这里绿水青山后的旅游资源。

今年是李访开设农家院的第9个年头。早年,他们家也是依靠散养牛羊为生,一年下来,虽然解决了温饱,但是孩子上大学、家里有人看大病,都没有足够的钱。

李访和她的农家院


而且,她眼看着过度放牧的林场,草原在逐步沙化。所以,这边成立了保护区后,作为年轻一代她果断接受新思想,率先办起了农家院干旅游。“现在北京的游客来到这边,两三个小时就能到,周末来看看草原,爬爬山,骑骑马,别有一番情趣。”

农家院每年从五一到十一期间营业,仅仅这几个月,就足够养活他们原本的一家人,孩子上大学、家里有人看病都不愁了,李访脸上现在时常挂着笑容,不仅是对客人笑,也是对如今美好日子发自内心的感触表达。

“现在周边的村民们除了外出打工的,都在搞农家院,收入都还挺不错的,大家看到沙化的山林重新绿了起来,腰包也鼓了,认可了保护区的政策。”李访笑着表示,这些年来让自己感到有些“小骄傲”的,是“自己也算是为引滦入津作了一份贡献”。

为了水库的水质

他们做了这些事

沿着滦河源头顺流而行,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滦河干流,由潘家口水利枢纽、大黑汀水利枢纽和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的引滦枢纽工程映入眼帘。

潘家口水库主坝修建时的样子


无论是曾经的建设,还是如今的维护、巡检,背后都是辛勤守护的身影。在潘家口水库,这里已经形成了风景区,不仅承担着水利枢纽的任务,一眼望去更是水面宽广、水波荡漾,远处萦绕着云雾,美不胜收。

如今的潘家口水库主坝


潘家口水库工程管理处处长雷振国已在这里坚守了20年,早年间,这里的道路不通畅,虽然雷振国来的时候,这里的水库已经建成,但是周边配套跟不上,去一趟最近的县城骑自行车要40分钟。

如今,距离水库行车10分钟的区域,已经形成了“小社会”,医院、学校、居民区等等应有尽有,极大方便了水库工作者的生活,也增强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近些年,这里曾有一个突出矛盾——随着网箱养鱼量不断增加,潘大水库水质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为了保证滦河水的水质,2016年10月政府启动水库网箱养鱼清理。水库周边的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桂民带领村里100多户,通过办农家院、种桃树、栗子树,转变了原本村民总想着水库网箱养鱼获得收入的方式,现在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村民们也有了新的收入方式,一举多得。

潘家口水库附近的水生态监测站


“如今,经过网箱养鱼清理后,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的水质已非常清澈,达到了1983年初次向天津输水时的水质。截至2023年9月,潘大水库已经连续30个月保持地表水Ⅲ类水标准,3—8月连续6个月保持Ⅱ类水标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少明介绍道。

40年前,挖隧洞的战士曾住在他家

40年后,他自己也成为隧洞的守护人

多年之后,唐山迁西人、引滦工程隧洞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明志惊讶地发现,自己小时候在家中看到的那些早出晚归的兵哥哥们,其实与自己守护的是同一件事——引滦入津隧洞工程。

引滦入津隧洞工程

引滦入津隧洞工程,是一条长达12.4公里、将滦河河水引入黎河干流的咽喉要道。40多年前,引滦入津工程设计之初,要从潘家口水库引水到天津,原本拟定的是一条南线方案,这一方案的引水线路地势缓,流速慢,损耗大,施工周期长。为了让天津人民尽快喝上甘甜的滦河水,北线方案随即被提出。该方案要凿隧洞穿滦河、黎河分水岭,河水出隧洞后进入河北省遵化市黎河干流,再进入天津蓟州于桥水库。

相比原方案,新方案的水量和水质更有保证,但横亘在滦河与黎河间的重山,成了工程的巨大难点。即便是在现在,建设这样一条隧洞的难度也很高,该隧洞不仅途经多重山峦,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1981年,当时的天津驻军和原铁道兵部队承担起了这个艰巨任务。

赵明志对引滦工程隧洞最初的记忆,就由此而起:“我是迁西本地人,上世纪80年代初隧洞动工时,我就住在迁西县白庙子乡(现白庙子镇)半壁店村,距离施工地非常近。当时施工官兵众多,一部分官兵被安置在部队营房中,还有一部分被安排住进附近民房,我家也有七八名年轻战士暂时住了进来。现在想想,原来我这么早就与引滦工程结缘了。”

彼时的赵明志尚不清楚引滦工程的巨大意义,在尚且只有八九岁的他眼中,每日里只见到当兵的大哥哥们每天一大早就集合,到晚上才带着一身的泥和水湿漉漉地回来。而在离家不远处,整筐整车的碎石被不断运送出来,一条长长的隧洞逐渐穿地成型。

赵明志


如今赵明志已身为一名水利人,再回想起当年情景,他的内心满是钦佩。“当年,我只觉得这些兵哥哥们很厉害,会用我不认识的器械——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工程用的水准仪和风钻——测量、挖掘那么长的隧洞。后来,长大后的我逐渐知道是为了尽快给天津那么多人供水,大家才这么加班加点施工。再后来,当我成为一名水利工作者,又在隧洞管理中心工作多年后,我才更清楚地了解到那时打隧洞的环境有多艰苦,了解到为了早日凿通隧洞,施工队伍有21人牺牲,107人受伤致残。”赵明志说道,“可以说,随着了解的越多,我就越能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

战士在隧洞工程中顶住塌方的施工现场


赵明志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冬季,坚持施工的战士们一身寒气地走回家时,自己的父母烧好暖炕、温好热水供战士暖暖身子的场景。在那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赵明志一家五口人住在一间房里,七八名战士住在家中的另一间房里,无论寒暑雨雪,施工战士们早出晚归的身影始终不变。

“可以说,当年的我切身体会到了为了完成引滦工程,让天津人民尽早不再喝苦咸水,上游百姓所做出的奉献,也切身感受到了当时那种军民一心、争分夺秒、造福下游同胞的决心。”赵明志说道。

时光荏苒,通水40年来,隧洞工程已累计安全输水近4900天、向天津安全调水超211亿立方米。隧洞进口水文站被称作“天津引滦第一站”,其观测的输水数据是天津市水务局与潘家口水库管理局结算水费的依据。

“天津引滦第一站”


“如今,我们的隧洞运行管理更科学,已探索出了一系列治理隧洞工程病害的有效方法,还为人之先地创立了水工隧道的安全鉴定行业标准。通过引进巡查无人机等设备,我们巡视洞线更快、巡视范围更广。在守护好引滦入津工程的‘咽喉要塞’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路上。”赵明志说道。

2023年9月11日,对天津人民来说,这是个特殊的日子。40年前的这一天,甘甜清澈的滦河水一路奔流入津天津人民喝苦水咸水的历史,由此宣告结束。

正如“饮水思源”这个词的字面含义一样,今天的天津人民,不会忘记当年为了建设这样一条事关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上游万千军民所做的奉献。

我住滦河头,君住滦河尾。四十载岁月,共饮一江水。

相关文章

在银行做跨行转账汇款要多久?怎么做又快又省钱?

2024-09-21 10:31:38

房子过户费用怎么算?房屋过户包括哪些费用?

2024-09-21 10:16:42

侵犯商标权会受到哪些法律责任?

2024-09-21 10:01:20

买房不“网签”你就亏大!什么网签,有什么区别

2024-09-21 09:46:23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是否需要交纳费用?

2024-09-21 09:31:31

A1、A2、B1、B2、C1,驾驶证年审“新规定”!交管部门:不懂吃亏

2024-09-21 09:16:14

你一定要知道的国家新三包规定,跟每个人都相关!

2024-09-21 09:01:3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什么?哪些人可以参加?一起来看

2024-09-21 08:46:23

打工人,失业证如何办理?

2024-09-21 08:31:22

发明专利有效期限为多少年?发明专利申请流程步骤是怎样?

2024-09-21 08: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