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了不少股息高分红个股排名的文章,发现大家对分红,除息,除权这些基础的投资知识还存在模糊,跟认知上的误区,个人觉得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把其中的原理讲个透。
首先讲一下大家最关心的分红,总的来说,股东实现分红权的形式有三种:
1、派发现金,从公司当年利润支出;
2、派发新股,从公司当年利润支出;
3、公积金转增股本,从公司盈余中支出。
我们通常说的“分红”,指的现金分红,
即是第一种——派发现金;
第二种“分红”我们一般称为“送股”;
第三种“分红”我们一般称为“转股”;
第二种和第三种我们一般称为“送转”。
交易所一般会在权益登记日(或最后交易日)的次日,对该证券的“参考价格”进行“除权除息”的处理,对于“分红”个股,进行“除息”操作;对“送转”个股,进行“除权”操作。
除息报价=股息登记日收盘价-每股现金股利(股息除权报价)
送转股除权报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除以(1+每股送转股比例)
所谓“除权除息”,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从自己的左手倒右手?到头来分了个寂寞!交易所的这种操作,本质上只是交易所对“参考价格”的一个修正,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证券交易所的义务是向全体投资者输出正确的“价格信号”,我们展开一个个来说。
“送股转股”,只是公司财务的会计操作手法,对于当前公司价值,实质是没有产生影响。不少人刚听到这句话可能有点懵。
若A公司送股转股比例为30%;原本拥有1万股的大头爸爸,在送转股后将拥有1.3万股。此时交易所若不做除权操作,大头爸爸可能误认为仅凭这一操作使自己身价暴涨30%,这现实么?那上市公司提升自己市值的方法,就是不断的送股,转股,一下就可以做到宇宙第一!
再举个通俗点的栗子,4口之家,定了个披萨,切成4份,人均1份。邻居夫妇上门,就把饼切成12等份。客人碰巧吃过饭了,没有吃。回头这个披萨还是家里4个人分,变成人均3份,你觉得饼变大么?
披萨饼的大小,就跟公司眼下的市值一样,短期是固定的,如果按之前份量大小分配,公司市值瞬间翻3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十分荒谬的。
若某公司股价为10元,卖了一块地,账上多了一大笔现金作特殊分红,按每股分红3元。假如此时交易所若不做除息操作,那岂不是在权益登记日买入,就能暴赚30%?
也正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全世界的交易所都会进行“除权除息”的操作。因为如果不做此操作,我们看到的所有历史价格和K线图都是失真的,也会对一些入门的投资者产生重大误导。
那么估计有网友就会问了,如果分红后要除息除权,那么分红的意义在哪里?这拿着自己的钱分给自己?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稍微复杂一点。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围度来解答。
1、在【无税收的完美市场】上,分红确实是毫无意义的——这是著名的MM定理(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的【股利政策无关论】。
简而言之,如果这只奶牛(上市公司)确实属于你本人,奶牛挤奶的过程又不会被抽取税收,那么奶牛在挤奶前一瞬间的体重肯定等于挤完奶的体重加上牛奶的重量。
(这时候奶牛的体重当然要做“除权除息”的操作啊,不然岂不是挤的是空气奶?)
在这种理论环境中,“现金分红”与“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股票”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操作。
2、在一个制度不完善市场,“”现金分红“”和“回购注销”是确保【奶牛】是属于你的关键之一,因为分红是真金白银到账的。
身处于制度不完善的市场,假设没有“现金分红”、回购注销”来保障自身的权益,手里的股票有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奶牛】的价值可能是一个确定量,但我们对【奶牛】本身的“所有权”却可能打折扣,若我们不能享受牛奶,除了等这头牛卖出个好价钱之外,我们很难跟这头牛有多大的关联。我们不了解【奶牛】的身体情况,也不能享受牛奶的回馈。
换言之,短期的“分红”和“回购注销”并不能提高这家公司的价值,但确是你的股票价值与这家公司价值之间的桥梁。
假设一头成年人奶牛重量在800斤,一次挤奶20斤左右,此时奶牛780斤,一看称的重量,奶牛确实轻了,刚好少的重量就是牛奶的克重,跟股息分红除息后股价变低,一样一样的。如果只看短期,确实是这样。
但是奶牛后面还会继续产牛奶,20斤,40斤,80斤,160斤,奶牛还是那只牛,牛奶可不是就挤一回的。挤完奶的奶牛会瘦死么?我长这么大,只有听过牛奶过剩,倒掉,没听说过奶牛因为挤奶过多走掉的。
凡事也有例外,很多人都特别着急,一天奶牛产奶的量也就在10公斤,如果你非要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只能剩一地鸡毛。
当然,我们再喝牛奶的时候,要关注【奶牛】自身的健康问题,反面例子是“恒生高股息指数”跌得一塌糊涂,不断踩大雷——小心毒牛奶。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买入一只10元的公司股票,持股数量10万股,总价值100万元,每股股息1元。
第一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90W,现金累积10W;
第二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80W,现金累积20W;
第三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70W,现金累积30W;
.......
第十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0W,现金累积100W;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还不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分的不都是自己的钱么?我们再往下走看看
第十一年分红后,股价为限接近0,但是股权依然还是10W股,如果每股股息依然是1元,1*100000,我们依然可以分到10万现金股息,从此过上躺平混吃等死的生活。
第十二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0W,现金累积120W;
第十三年分红后,股票市值变成0W,现金累积130W;
各国的税收政策不同,在美国,股票现金分红是需要缴纳所得税的。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MM定理的推导,现金分红其实是“降低公司价值”的行为。这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从不现金分红的原因。而回购注销等于免税的现金分红,显然是更好的回报股东的策略。
目前,国内的投资者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待。对于持股满一年的个人投资者,现金分红免缴个人所得税,这时现金分红是与回购注销的价值是等价的。
对于持股不足一年的个人投资者,由于需要缴税,理论上,现金分红不如回购注销。
然而,如果是公司账户投资股票,考虑到股价上涨后卖出需承担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红除权能起到“账面亏损”的避税作用,反而是现金分红更有利。
如果说上面的内容偏“价值投资”,下面讲的等多带有点投机的味道了。
为什么A股以前一直喜欢炒“高送转”的概念?一张100元的钞票换成2张50的,我们瞬间就身家翻倍了么?
这看似很荒谬,但只要大家相信有人会接盘,就真的会有人去接盘。
其实不止是A股,我们关注一下港股、美股,即使是特斯拉、腾讯这类公司,在宣布送股、转股、拆股这类操作后,股价一般都会有不俗的表现。
巴菲特认为这是彻头彻尾一个骗局,因此伯克希尔哈撒韦的A类股从不拆股。目前47万美元一股,说是股价之王也不为过。(未能免俗,为了照顾更多人的关切,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拆出了小份额的B类股,目前每股31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