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者,光辉而美好;夏者,盛大而威武。
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华夏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总习惯把自己称为华夏儿女,把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叫做华夏大地;把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统称为华夏民族。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华夏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代表了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其实把“华夏”拆开来,“华”代表的就是华胥氏,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当时,华胥氏带领着她的部落,在“华山之阳”生息、繁衍,也就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山以南这部分区域。
据《竹书纪年》中记载:
(华胥氏)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
这段文字中记载的,就是华胥氏因为踩了巨人的大脚印,结果把自己给搞怀孕了,从而生下伏羲氏的典故。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胥氏则被奉为“始祖母”。
后来的炎帝和黄帝,是伏羲氏的孙子,华胥氏的曾孙。
“华夏”的“夏”,其实指的就是夏后氏,这个氏族的首领,就是治水的大禹,也叫夏禹。
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这么算下来,夏禹应该是黄帝的玄孙,也就是孙子的孙子。后来,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朝。
所以,人们就以“夏后氏”,用来指代夏禹及其后人。其中这个“后”字,在当时就是君王的意思。
无论是华胥氏,还是夏后氏,从根源上来说,本来就是一脉相传。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大致位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也就是河南以及陕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北部等区域。
到了周朝的时候,把这片区域叫做“华”或“夏”,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五方”,也就是东南西北中。
同时,对生活在这些地域上的人,也进行了区别。据《礼记》中记载,具体就是把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一样也称为“华”或“夏”,而其他四个方向的人,则是:
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由此可见,在那时候人们的头脑里,“华”和“夏”其实是一个意思,既可以指古代的中原地区,也可以指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
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华”和“夏”连在一起使用,称作华夏。
比如《尚书》中记载: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是武王伐纣,回到西岐以后,发布的一篇名为“武成”的诏书中的一段话,意思就是不管中原的人,还是中原以外的人,大家都率众向他表示臣服。
另外,在《左传》中也记录说:
楚失华夏。
这四个字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后,楚国因为被晋国打败,被迫退回到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再也不能与其他诸侯逐鹿中原了。
从这些文字记录中可以看出,周朝刚建立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西岐,也就是今天陕西岐山这一带,是属于华夏的。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也不把现在的湖南湖北等地,计算在华夏的范畴里。
由此可见,在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华夏这个概念,其实一直是在扩展的。
等到了清朝晚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时,实际上华夏这个概念,已经不只是指中原地区了,而是整个中国的领土。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把各国列强,当作了蛮夷。
所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其实更应该有这样的认知:
只要是中国人,都是华夏儿女;只要是中国的地方,都是华夏大地;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叫做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