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飞:南宋抗金名将 弓弦勒死 终年39岁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 (1128年) 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 (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 (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 (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毀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二、商鞅:先秦法家代表 五马分尸终年57岁。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一公元前338年),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三、李斯:秦朝第一谋臣被腰斩,享年76岁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秦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
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
“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四、于谦:明朝救世宰相,含冤斩决终年59岁。
于谦(1398年5月 13日一1457年2月 16日),宇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 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天顺元年 (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
弘治二年 (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五、解缙:永乐大典编写人活活冻死 终年47岁。
解缙(1369年12月6日一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明代初期文学家内阁首辅。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解缙被纪纲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
六、比干:商朝宰相 忠臣 挖心而死 终年64岁。
比干(?一公元前1047年) 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北淇县) 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一说是纣王的兄弟),殷商王室重臣。
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千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互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去世,终年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大师,谥号忠烈。
七、晁错:汉景帝重要谋臣 腰斩于市 终年46岁。
晁错(前200年一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收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录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八、刘伯温:大明开国元勋 慢性中毒 终年65岁。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文成公”,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未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承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九、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凌迟 终年46岁。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一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梧州藤县人),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十、方孝儒:明朝第一大儒 诛灭十族 终年46岁。
方孝孺(1357年一1402年7月25日),宇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建文四年(1402年) 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始终不屈。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