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6月女婴在浙江杭州呱呱坠下,婴儿的啼哭声和大人们的欢笑声在屋里回荡。林徽因的聪明伶俐让父亲林长民对她疼爱有加。5岁时,大姑母每天为她授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8岁移居上海,入读于虹口爱国小学接受正式教育。
1916年,因父需赴北洋政府任职,举家移居到北京,在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就读。
1920年4月林长民到英国考察,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一并前往,并在西方国家接受新思想教育。情窦初开的年龄与徐志摩相遇,妙龄恒生的相貌让徐志摩一见钟情,魂不守舍。当时徐志摩已婚育有一子。碍于身份等各种问题,人间清醒的林徽因并没有与徐志摩继续纠缠,1921年毅然跟随父亲回国。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赴美攻读建筑学。同年9月两人正式入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选择建筑系,由于建筑系不接收女生,林徽因选择美术系。1927年毕业后,继续进修舞台美术系半年。
1928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渥太华结婚。同年8月,夫妻回国接受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聘用。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
1930年-1945年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两人凭着一份对建筑的热爱,同走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城,考察绘测2000多处古建筑物。林徽因在从事建筑学研究工作之余,同时也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开始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1940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居住破旧的农舍里。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条件,使她肺病复发。患病期间,在病榻上她依然坚持通读大量关于建筑的资料,为编纂《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1948年5月林徽因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
1949年林徽因被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2年5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筑热潮,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纂写、翻译了多篇关于建筑的文章。次年,因北京市在酝酿拆除牌楼,对古楼建筑将进行大规模拆除。梁思成林徽因两人为了保护古建筑,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激烈的争论。经过该事件的发生,林徽因的病情再次加重。
1955年,鉴于长期带病工作,身体未能得到休养。同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逝世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去世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雕刻着“建筑师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