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溯黄河而上,来到了积石山,他从这里开始,凿山开渠,疏通淤塞,最终平定水患、划分九州,开启了华夏文明史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生活在积石山下,黄河岸边的撒拉族。
积石山位于青海与甘肃交界处,滔滔黄河穿山而过,形成了一条险峻的峡谷,名曰积石峡。这里是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道,又被称为“积石锁钥”。
积石峡黄河段
1226年春,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率领着从中亚征拔的数十万色目人,对西夏发起了第五次征讨。
当时的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均属西夏领土。蒙古大军在河西走廊遇到了西夏人的拼死抵抗,苦战近一年后,终于占领了河西走廊。随后一路攻克西宁、积石州,也就是如今的青海省循化县,西夏国屏障皆失,大势已去。
1227年夏天,蒙古大军攻占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灭亡,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于同年去世。
在随成吉思汗征战的色目人中,有一支队伍来自中亚的撒鲁尔部落,他们骁勇善战,在攻克积石州后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蒙古统治者念他们战功卓著,于是封首领尕勒莽为,积石州的世袭“达鲁花赤”(军政长官)。这些来自撒鲁尔部落的人,便是如今撒拉族的先民。
蒙古攻打西夏示意图
循化地处青藏高原东沿,农耕与游牧文明在这里过渡,汉、藏、回、蒙等民族在这里交融。初来此地的撒鲁尔人,在民族的夹缝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他们与蒙藏联姻,与汉回通婚,求得了生存空间;又以千里迢迢从中亚带来的《古兰经》,与“骆驼泉”的传说凝结着族人的精神信仰,使他们不忘本源,保持着本族的独立性。
时光无情,许多盛极一时的民族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党项、契丹。而这一千名撒鲁尔人却逐渐稳定下来,繁衍生息,成为了如今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
位于循化的骆驼泉
民族的历史,塑造了民族的性格。黄河边上的撒拉族能吃苦、敢闯荡、擅经商,他们身体强健,勇敢刚毅,熟悉水性,深刻地影响了青海近代的历史。
民国时期撒拉族老人
1949年8月底,西北野战军在兰州战役中消灭了“青马”主力,马步芳在撤退时炸毁了黄河上的桥梁,企图延缓解放军西进。
奉命解放青海的王震将军,率领部队由临夏进循化,浪尖上的撒拉人在滚滚黄河水中,搭桥、撑船、运输物资,为解放青海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循化县的草滩坝清真寺,就是王震将军当年的指挥所。
撒拉族同胞帮助解放军渡过黄河
截止2021年,撒拉族人口已超过16万,除了青海甘肃外,另有数千人散居在新疆等地。
长期以来,撒拉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城,在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而上个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把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有一位名叫马耐斯的撒拉人,曾在新疆自治区邮电管理处工作。他因工作关系,常年往返于中亚各国。
有一次,他在和土库曼斯坦官员沟通时,发现两种语言非常相似,二人都很惊讶。
后来马耐斯又被邀请出席土库曼斯坦当地的婚礼,并致辞。他在用撒拉语祝福新人的时候,向在座嘉宾们介绍了撒拉族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场的人们都能听得懂,有些老人听完后更是泣不成声。
此后,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与土库曼斯坦进行了多次交流,撒拉族的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轮廓。
撒鲁尔部落原本生活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只是后来路过了撒马尔罕。如今的土库曼斯坦境内还生活着10余万撒鲁尔部落后人。
土库曼斯坦人
正因为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在文化上的紧密关系,他们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民间文化交流,到商务沟通、贸易往来,曾经被淹没了近千年的丝路,正在被重新激活。
这是历史的共鸣,也是历史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