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求贤令》翻译及原文及鉴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4 11:46:17    

《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作的一篇散文。文中连用史实和典故,使得求贤标准形象地表达出来,突出“唯才是举”。这篇文章,写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层峦叠嶂,行文似游龙戏水。语言简明、洗练,要言不烦,颇具说服力。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释】

令:是一种文体名称,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

受命: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这里指开国。中兴:由衰败而重新复兴。

曷(hé)尝:何曾,哪有。

曾:乃、往往。闾(lǘ)巷:里巷。

“孟公绰(chuò)”二语:见《论语·宪问》,是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头头。优:有余。滕、薛:两个小诸侯国,均在今山东境内。这句是说,孟公绰寡欲廉洁而缺乏才能,作为大贵族家臣头头是好的,作为小国的官员是不行的。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齐国强大,成为五霸之首。但管仲并不廉洁,早年和鲍叔做买卖,他多取利金;后为齐相,生活奢侈。这句说齐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则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称霸于世了。

被褐(hè):穿着粗麻的黑色短衣。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语见《老子》。这句指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起来,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刘邦问他有无此事,魏说,你问的是“行”,我荐的是“才”,当前最需人才,盗嫂受金算什么!后刘邦重用陈平,建功立业。

二三子:诸位,你们,指臣僚下属。佐:帮助。明扬仄(zè)陋:发现推举那些埋没在下层贱业中的人才。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救举荐上来。

【译文】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

东汉是士人气势高涨的时代。由于自西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在政府的政策性培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当时能通经的士人,不但在政治上、学术上享有优越的地位,在社会上也享有高度的评价。因此,士人也自视甚高,对自我的德行要求也甚高。西汉亡后,经过战乱,光武终于中兴汉室,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此举固无不当,但却造成一种为享大名于天下而刻意隐逸、或以借“道德良好”来达到引人注目、立异名高的目的。于是,选举、群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为“道德比赛”的工具。道德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印证于日常生活的修养,它固然可以评议、比较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但却不适合拿来比赛,因为毕竟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端正人的行为与社会风气,而不是与人一较高下来猎取官位或沽名钓誉。然而这种道德比赛却确已成为当时的风气。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使士人激愤,太学“清议”更应运而生。司马光曾说过:“三代以来,风俗以东汉最美。”这话不错,但仅止于个人的道德;亦即士人当时的关注、评议之焦点与判准,大多以私德为断,而缺乏对实际治事能力的考虑。因此,风俗虽美,但士风虚矫,空谈道德,但事功全无,缺乏实事求是之精神;于是乎天下分崩,苍生饱受流离之苦。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清议转为“清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依然潇洒悠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这种空言道德,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而明白宣告道德破产。这两条路线的发展,成为魏晋时期的历史主流。

〔政治背景〕

赤璧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己基本形成。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于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以迫切的心情,写了这道求贤令,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3]

【鉴赏】

〔文学鉴赏〕

这虽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极强的文章,但由于曹操求贤心切,字里行间,交织着深沉的感情,文辞恳切,语言淳朴率直。

文章开头从大处着眼,纵谈自古以来,“受命及中兴之君"成功之道莫不都是得力于“贤人君子"的“共治”。但因“上之人"往往不善于识别贤才,以致“贤人君子”有时就在附近,也没有发现。这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得贤,首先必须识贤。

文章第二段从泛泛而谈转入有针对性的议论,并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为了阐明提出这个方针的思想依据,他先原文照引了孔夫子的一段话,用孟公绰宜做什么什么和不宜做什么,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接着又列举了三桩历史事实来证明“唯才是举”方针的正确性:齐桓公善于用人,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赏识姜尚,完成了灭纣兴周大事业,陈平得魏无知推荐,为刘邦干出一番大事。在这个层次中,笔墨经济而传神。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因为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并不作细微末节的阐述。而只是择其大端,要言不烦的勾勒点染,并有机地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简要的文字中,随着感情的起伏,句式也错综变化。对孟公绰优缺点的评论,虽只是孔子的推测,但反映的却是用人政策的重大基本原则:扬长避短。所以引用了原文,显得严肃庄重。齐桓公是曹操所钦佩的,所以用了感叹句。而感叹之中又略含不需回答的反问口气,好像在自省,显得坚定有力,是作者内心激情的迸发。垂钓渭滨的姜尚,未遇魏无知的陈平,则是作者所要索求的人物,所以用了虚拟句,显得婉转、谦虚,富于情味,是作者内心激情的含蓄流露。

文章第三段以“吾得而用之”结语,点出举贤的目的,照应开头,开国中兴的雄心异志跃然纸上。“用世"的目的,对怀才不遇之士更具吸引力。

这篇令文,没有官方那种庸俗的气息。全文写的洒脱清峻,不加雕彩,说事言理,明自如话,于细细评说、反诘疑问中隐含着作者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这篇令文虽不注重辞采藻饰,读来却饶有风味,因为这篇文章用词形象贴切,比喻生动恰当。如运用姜尚、陈平事,没有更多地铺叙,而是以事出论,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借史证己,以己说史。这种写法,既增强了令文的说服力,又使应用文字平添了一种文学意味;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来体悟现实,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可谓小中有大,实中有虚。

〔名家点评〕

张溥:“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然曹氏称最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集》)

杨钧:“湘绮(王阎运)教人作文,必学范书(后汉书)及曹操文。曹文无长篇,篇数尤少,如何可学,余甚疑之。后乃知其短篇,皆具长篇气力,不骈不散,有子长(司马迁)之遗则。盖孟德诗文,皆有过人之处,其气概之雄伟,乃得之天生。犹之阮嗣宗,诗文皆御风而行,不许他人拟议也。”(陈登原《国史旧闻》引)

郭预衡:“像这样的政令文章,在战国以后,经过两汉几百年间,都不曾有过,两汉帝王也曾多次下过求贤的诏令,其中所说大都是先德而后才,没有讲‘唯才是举’的。更没有讲‘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勿有所遗’的。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当时确实急需人才,迫不及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东汉以来社会上所谓‘孝廉’、所谓‘‘仁孝’,早已是空;行其名,要用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唯才是举’。不过曹操的‘唯才是举’主要是指那些为我所用之才;如果不为我用,即使是人才也未必举的。”(《中国散文史》)

〔后世影响〕

曹操的《求贤令》代表了对东汉士风强烈的反动——道德无用,唯才是举。这种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曹操这种弃德唯才的用人导向,并不合理,不免被批评为奸雄作风,可能是曹操为其自身出身卑微作的抗议,但在错误中仍有其悲凉、有其可取之处——毕竟从政是造福百姓的事业,没有才能空谈道德是不行的;然而亦毕竟偏激,完全不要道德,造成魏晋南北朝长期的篡乱、烧杀。光凭才干,也不是能解决时代大问题,故德才兼备才是合理导向。

【作者】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相关文章

休产假时工资应该怎么发,发多少?

2025-01-21 01:51:39

侵权责任法被废止了吗?这几部法律全部作废了,你知道吗?新民法典正式实施

2025-01-21 01:21:40

高速超速10%不到20%怎么处罚? 新交规超速20%内不扣分,限速120开到143就没事?

2025-01-21 01:17:00

公权力什么意思? 公权力需要淡定

2025-01-21 01:11:00

公积金个人5%公司5%怎么算?均根据员工月工资进行计算

2025-01-21 00:29:1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非法集资罪的区别及判刑几年,你知道吗?

2025-01-20 01:51:11

安全标准化与双重预防的区别

2025-01-20 01:50:15

收入证明、工作证明、解聘证明怎么开?怎么用?你都知道吗?

2025-01-20 01:45:40

借款条怎么写? 打借条一定要写明这5项内容!

2025-01-20 01:12:00

「建设工程」哪些项目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025-01-20 0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