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跟百姓血脉相连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文彬的故事。
周文彬烈士
周文彬原名金成镐,1908年生于朝鲜新义州。1936年夏,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周文彬来到唐山,担任市工委书记,负责发动唐山工人运动。他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秘密地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还凭自身略通医道之便,为劳苦的煤矿工人们送药治病,嘘寒问暖;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不断引导、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经过长期艰苦、耐心的工作,他秘密发展了一大批工人党员和先进分子,在各矿区建立了党组织,初步打开了斗争局面。工人们团结在党的周围,革命时机日渐成熟。
1938年5月,周文彬领导发动了3万多开滦矿工,随即在7月18日参加组织了震惊中外的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有7000多矿工奔赴了抗日前线,在开滦工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丰滦迁革命老区,一提起“新华部队”,谁都知道它是一所秘密生产军火的兵工厂,但兵工厂最初创建的过程和周文彬的有关建树却鲜为人知。
1939年春,为了扩大丰滦迁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周文彬和支队长陈群等同志在驻地松山峪昼思夜想,如何拔掉下五岭那个卡死交通要道的大碉堡。想来想去,他们在两根一尺多粗的柳木上做起了文章。周文彬让人请来木匠师傅,将柳木掏空,制成了两门柳木大炮,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而且杀伤力还不小。他们就凭这两门军民研制的柳木炮,竟把一个久攻不克的炮楼给端了。这一仗大煞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同时也激发了周文彬研制军火的兴趣。
1942年春,周文彬同志借去晋察冀中央局开会之便,到军区工业部直属工厂参观学习,大开了眼界。回到冀东后,他立即着手组建军工生产。他对同志们说:“冀东是沟通华北、东北的咽喉要道,敌我争夺激烈的地区。我们几乎天天打仗,弹药消耗大。如果能就地生产,就地补充,就能更多地消灭敌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工技术,亲临现场操作、指导。他把火柴碾成粉面,用水调成糊状,然后涂在钨丝上,再焊接上细铜丝,制成引爆装置,造出电发火地雷,曾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他还亲自制造掷弹筒,其射程比日军的还远,命中率也高,同志们赞不绝口。后来,在周文彬同志的请示下,聂荣臻同志派了一批技术骨干到冀东,搞起了规模较大的军工厂。这支队伍从小到大,到后来能生产大批的手榴弹、地雷、子弹、炮弹等,这就是后来的“新华部队”。
周文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在革命队伍里更是有口皆碑。一条新毛巾,他总是剪成两块用。同志们问他为什么好好的毛巾要剪开呢?他说:“用完了这块再用那块,这不是一条毛巾变成了两条吗?”一双袜子,即使到了破得不能再穿、补得不能再补的时候,也舍不得扔掉。他常把发给自己的衣服让给同志们穿,和战士们吃一锅饭,从不讲排场,更不摆架子。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他养成了生活上马马虎虎、不修边幅的“清廉”习惯,所以根据地的军民们都在私下里叫他“周邋遢”。他对此绰号并不反感,而是津津乐道地品味着,这个美称里是否还有几分褒奖呢?每当聊起关于生活方面的话题,周文彬总是说:“我们是老百姓的兵,我们要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才是”。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周文彬和苏、陈领导的一支队与丰滦迁根据地的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1939年春,一支队与日军展开了阵地战。战士们已经一天没吃上饭了,部队亟需补给。莲花院和上下水路的老乡得到消息后,顶着枪林弹雨,把水和饭送到阵地上。乡亲们的深情厚意感动得战士和首长纷纷发誓,要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次战斗由于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取得了胜利。
1944年10月,时任特委组织部长的周文彬在丰润县杨家铺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的消息传到根据地,老乡们无不失声痛哭。
杨家铺突围出来的李春光说:“那天晚上,我们冲出来的同志们在马蹄峪集合,个个含泪悼念周主任等死难的首长和战友。夜空回荡着‘为周主任报仇!'的怒吼声。不久我们和兄弟部队一起,在杨家铺子附近一举歼灭了血洗杨家铺的日寇第八旅团300多人,为周文彬等烈士报了仇。”
周文彬的警卫员孔宪捷多年之后还在回忆中感慨地说:“周文彬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体贴入微的崇高品德和他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国际主义精神,形同日月,光照千古!”
周文彬同志离开我们已有七十多年了,然而,老区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在老区,或许每一天里都会有人念叨他的名字,每一个老乡都珍藏着一个外国人的故事。向周文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