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领域的核心原则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权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有效预防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基于此,司法领域需要积极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本文归纳整理了刚刚办理相关案例的心得和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01/
补偿安置协议未履行
一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的代理词对于案件解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甚至完全可以影响法官对案件的认识。
2020年6月,接受四川省乐山市李先生委托,处理其与县自然资源局行政协议纠纷一案。2014年7月28日,当事人与县国土事务管理所(2020年3月26日被注销,职能由县自然资源局承继)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协议约定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需征用当事人房屋所在集体土地并拆迁征地范围内所有建、构筑物和附着物。协议第八条手写:经指挥部研究同意,当事人该户按领养农业人口1人,合并计算该户共安置农业人口叁人。协议还约定了其他有关事项。签订协议后,县国土事务管理所向李先生支付部分拆迁补偿款和过渡费,但协议第八条并未完全履行。2014年8月25日县国土事务管理所组织人员对原告的房屋进行了拆除,协议所约定的安置补偿直到我们起诉仍未履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02/
代理词提及“信赖保护原则”
第一次庭审后,向法官提交了代理词,对信赖保护原则做了进一步阐述,以下内容摘自当时的代理词,后来也被法院在判决书中使用。
“信赖保护是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政府对自已作出的行为或者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反复无常。它要求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性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违法情形不是相对人过错造成,行政机关也不得撤销或者变更,除非不撤销或者不变更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即便因保护重大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撤销或者变更该违法行政行为,也应当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失给予赔偿。.........
从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来看,早在2004年国务院国发[2004]10号通知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规定,诚实守信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
03/
信赖保护原则应当适用
行政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今天,信赖保护原则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确认,有人称之为“行政法中的帝王条款”。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诚然,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冲突,但“诚实守信”也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
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和方法。不得进行欺诈、威胁、逼迫,不得以虚假的表示误导相对人。这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一种体现,要求行政机关秉承诚信原则,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当然,行政相对人若是采取欺诈、胁迫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造成结果,则不适用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后,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行政主体不得随意变动其作出的行政行为,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方面,信赖保护原则这一制度设计是为防止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的安定性而遭受损害,使行政机关不能轻易变动行政行为;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却因明显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变动行政行为,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政府自身违法的责任。
04/
案件总结
本案关于安置人口的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可能导致政府多支出补偿资金而令国家利益受损,但是在案证据并未反映出当事人一方采取了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或者双方恶意串通,该协议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也无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
作为行政协议相对方的当事人在签订协议时并无过错,相反作为具有征地补偿安置法定职责的被告,理应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标准和依据,但却作出了不符合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意思表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即使该条内容被撤销或者解除,被告仍然应当赔偿协议相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况且,作为协议当事人的行政主体一方,被告仅口头告知不符合农业人口安置的条件,其并没有依法作出撤销或者单方解除该协议第八条的行政纠错决定。因此,按照信赖保护原则和政府诚实守信的要求,被告应当履行协议第八条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