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罗隐,本名罗横,字昭谏,晚唐著名诗人。
罗隐自幼在家乡便很有才名,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据传当时一朋友高中进士,罗隐写诗祝贺,谁知他朋友的父亲拿着罗隐的诗说:乖乖隆滴咚!相比儿子高中进士,我更开心的是能得到罗相公的诗。
不仅如此,罗隐深受达官贵人赏识,就连当朝宰相郑畋和李蔚也对他青眼相待,足见他的才学之出众。
罗隐像
千百年,自科举创立以来,是无数子弟进入仕途、实现理想抱负的最佳途径,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罗隐自然深谙这个道理。所以素负才名的罗隐决定入京都考科举。
公元859年,李漼继帝位,即唐懿宗,同年罗隐入京都应。当年两人先后于公元833年出生。
如果罗隐能高中进士入朝为官,那君臣二人就是一段佳话,但是很不幸,罗隐名落孙山了。
一次考不中也正常,也不是谁都有王维那样的运气,在李白还在干谒李邕的时候,就轻轻松松考了个状元。毕竟孟郊54岁在高中进士后洋洋得意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二年继续考,没中。
第三年,没中。
就这样,罗隐接连考了7年,7年啊,想想这感觉,就像今天和你同时参加高考的人已经大学毕业读完研究生出来当你老师了,你还在高考。罗隐一气之下给自己改名罗隐。
那么罗隐考了7次都考不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罗隐的“毒舌”,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有点啥就得说出来,丝毫不给朝廷大臣面子,包括皇帝。他的试卷里的文字可以说字字藏针,针针见血。加上人又很狂妄,所以当时的考官基本让他得罪了个遍。
据说有次他考试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天灾,无法立即消除,不仅如此,他还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即使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还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颇有些讽刺的意味,搞的皇帝很没有面子。
这还不算,第八年,罗隐没有参加考试,他决定写写书,写什么不好,写了一本《谗书》,这本《谗书》就相当于把罗隐那些讽刺的故事文章整理成集。这样的书肯定不会被统治阶级接受,但是统治阶级又不能明令禁止,只能对罗隐是越来越厌恶。
而这一切,罗隐当然知道,所以他在序言中自嘲地写道:“我来到京城七年,饥寒交迫,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过这本书来自己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
写完《谗书》,罗隐应该也知道自己是仕途无望了,但他心里还有一点火,没有熄灭。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各种愁啊恨啊,再多我也要乐悠悠的。只要杯中有酒,就痛痛快快的喝他个一醉方休,明天的忧愁,明天的烦恼,明天再考虑。这等豪情一点也不比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逊色。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试问千百年来,谁能有他通透?
心里的火苗还没熄灭,罗隐继续向仕途走去,正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仕途之门早已对罗隐关闭,任他再考个十年、百年,他都只能是门外汉,而这一点,他心里是清楚的,所以断断续续又考了几年,便也不考了。罗隐戏称自己“十二三年就试期”,而历史也戏谑他一个“十上不第”的光荣称号。
进士不第的罗隐慢悠悠转回家,途中路过筹笔驿,当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曾多次在此筹划军机大事。
罗隐见李商隐有诗于其上: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在李商隐看来,诸葛亮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关羽和张飞已经去世,不能助他一臂之力,而归根到底是命运弄人。
罗隐觉得李商隐说的有道理,于是也写了一首《筹笔驿》,其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传唱千年,不仅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言尽王朝更迭、天下兴亡之事。
《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纵观历史,不是生不逢时,就是仕途坎坷不畅。几百年后的苏轼虽然生逢盛世,也顺利进入仕途,然而官场凶险,几乎丧命。这一切,罗隐在京都的那几年早已看透,了然于胸。
所以当他写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时候,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一醉不醒,醒过来就得面对各种忧愁,但这些明天再考虑吧,人生能有几度秋凉?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就闲着吧,须知明日愁来明日愁。
筹笔驿
途中再次路过钟陵,又遇到了当年的老情人歌妓云英。
只是十二年的时间,只在弹指一挥间,历历往事浮现在二人眼前。
她以为他:金榜题名,花前月下;
他以为她:嫁作人妇,富贵荣华。
现如今——
她惊异于他一身布衣;
他惊异于她依旧歌妓。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有人说这是罗隐的“毒舌”,我倒觉得这是罗隐比常人通透的地方,早已看透了世俗。“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犹如一句谶言。
大有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之感。
人人都说瑞雪兆丰年,但罗隐却说就算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况且唐代末期,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丰不丰年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雪下得大了,唯一的结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样的诗文注定不会被统治者喜欢,罗隐岂会不知,但他依然要写,因为他有一张“毒舌”,因为他有一颗通透的心,一颗心怀百姓的心。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但罗隐却觉得这样对西施太不公平,明明是统治者自己的责任凭什么让西施来背锅,所以他问:如果说吴国的灭亡是西施造成的,那么越国亡了怪谁?不能还怪西施吧。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被冤枉了千年的西施第一次被平冤昭雪了。看透的人可能很多,但是敢说的只有罗隐一人。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同样,唐僖宗广明年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四川,光启元年才返回京城。罗隐作《帝幸蜀》一诗: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言下之意:之前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足见笔触之辛辣,世事之洞明。
罗隐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诗应该是《蜂》,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千百年来人人交口称赞,不绝于耳。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自己,人人都能在这句诗中找到共鸣。这一切,千年前的罗隐早已大透大悟,所以留下这脍炙人口的名篇。否则在千年后,人们面对别人不劳而获的行为时连一句可以发泄的话都没有。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回顾一生,诗人罗隐又何尝不是一只蜂,飞过高山,越过平原,始终不忘采花酿蜜的初心,蜂有毒刺,他有“毒舌”,但可曾蜇一下无辜的人?至于他的蜜甜了谁?千百年后的今天,想必不用再多说了吧。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公元909年,罗隐去世,终年77岁。
一张“毒舌”再发不出任何声响,但一颗通透的心活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