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其“血统”关系是最重要的。简单一点说,就是祖宗父子。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是“祖”。比如自己的家族、氏族、先人,我们称他为祖先。世世代代我们叫祖祖辈辈。前人的事业,我们叫祖业。效法前贤叫做祖述。
那么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文字记载或家谱的情况的话,一般能具体地讲述氏族前辈几代呢?我只能说上三代。因为他们与我们这一代人血缘关系密切,所以还能说的清楚。再向上叙述就困难了。
说起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简单了,包括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直系血亲是指生育自己和由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比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本人和儿孙。这个群体里人数少,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但这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通俗说,是骨血关系。
旁系血亲是指与自己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就是指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血亲。如,兄弟姐妹及其伯、叔、姑、舅、姨之间就属旁系血亲。这个群体就大了,一般要有十几位,到几十位。哪怕是说这种亲疏关系次于直系亲属,但也常有“一个娘肠爬来的”,或是“一层肚皮一层山”的说法。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系指同源于祖(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如侄(女)、外甥(女)、堂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这个群体更大了,少则也要几十人。五六十年代之前甚至有的家族能够上百人。这部分人际亲疏关系民间也有说法:“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
虽说,血统与血缘关系,有亲有疏,有近有远 ,有内外、纵横之别,但不意味着血缘关系不重要,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血浓于水”。
说血统,有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文革”期间有付对联,上联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下联是“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是“基本如此”。表现出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血统论”。比如本人,由于四叔是“走资派”,在部队里提干就收到了影响。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的子女不能入党、入团或担任大、小队干部。而且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反之,一个人如果富贵了,做官了,那就是“家门有幸”,光宗耀祖,通体荣光。
血统论的规则就是,血统高贵的,其人也应该高贵,血统卑贱的,其人也应该卑贱。封建制度下的贵族和世袭制度确实是如此。
今天也一样,一个人好坏行为有时候会株连到九族,延及到祖辈。小品里的“我感谢你八辈祖宗”就是。更实际问题还有,诸如一个人受过刑事打击,他们的子女在参军和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那就是“家门不幸”,全家跟着倒霉。
有人会说,亲兄弟也有为了财产打的不可开交的,甚至对簿公堂。这种现象有,但如果平时那个遇见了大事了,冲在前面的还是亲兄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就是手足之情。旁系亲属之间就不一样了,“亲是亲,财是财,恼怒还从钱上来”。
一般说来,内则亲,亲则近,这就叫亲近;外则疏,疏则远,这就叫疏远。远者为“客”,必须客气,就算是装客气也要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就不必客气了,直来直去,相互尊重就行了。这就是内外有别。
那么,什么是内、外呢?应该说父系为内,母系为外,不然男女双方的亲戚怎么会有“表”“里”之分呢。姑、舅、姨的子女为表亲,叔、伯的子女为亲叔伯兄弟,后者亲于前者。在姑表亲中,亲娘舅又要亲于亲姑父。不过,舅老爷的面子再打,也打不过姑奶奶。因为舅老爷是外姓人,姑姑、姑奶奶是本姓的自家人,面子大着去了。平时,遇到强势女人,常听到“哎吆,我的姑奶奶耶!”。这句话吧,是有出处的。
所谓“亲”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血缘关系,叫血亲;另一种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叫姻亲。实际上姻亲,无论是从人数,还是种类说,都要比血亲多的多。这个题目比较大,我们下次说。